八千里路云和月——湘西州文化工作者赋能乡村振兴纪实

八千里路云和月——湘西州文化工作者赋能乡村振兴纪实

来源:团结报·红网时刻 发布时间:2023-11-30 字体大小:

红网时刻新闻 通讯员 毛玮 彭果 湘西报道近年来,湘西州挑选了超过两千名优秀文化工作者,深入湘西腹地,跋山涉水,披星戴月,在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以贴近群众、服务百姓为宗旨,大力开展基层文化阵地建设,活跃基层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赋能乡村振兴,共同铸就中国梦的新篇章。

乡村文化队伍蓬勃发展

湘西州文化工作者通过“传、帮、带”形式积极开展文化活动,培训文艺骨干,发展文艺队伍,参加各类文化活动的群众常年在十万人以上,形成了群众文化活动的“汪洋大海”。2023年6月6日,全国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在湘西州召开,文化工作者积极参与大会活动,向全国参会嘉宾展示了湘西文化旅游赋能乡村振兴的最新成果。

文化工作者苗鼓展示展演现场。

吉首市文化工作者常年下基层开展文化辅导在200天以上,基层文化队伍不断壮大,已经建立了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群众文化队伍,全市152个村(社区)共选拔279名文化专干,并组织了60余支广场舞和30余支苗鼓队,村村建立了一支10人以上,共1698名志愿者的文艺队伍。

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

湘西州文化工作者积极开展文化惠民走基层、送书下乡、送电影下乡、送戏下乡慰问演出,极大丰富了乡镇村民们的文化生活,文化工作者积极参与当地群众文化活动和民族节庆的组织,确保了基层文化活动开展频率增加、内容多样、水准提高。

文化工作者组织“苗族四月八”活动。

湘西州积极组织选派人员参与全州大型民族品牌节庆活动苗族四月八、苗族赶秋、土家族舍巴节、丹青清明歌会、吉首鼓文化节、浦市中元节等。全州文化工作者还积极参与全国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工作现场经验交流会、湖南省旅发大会、湘西州旅发大会等系列文旅活动。

民族文化保护扎实有效

湘西州文化工作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工作,赋能非遗文化,让非遗通过旅游更好地展示出来,为全州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文化工作者参加“矮寨百狮会”非遗活动。

吉首市文化工作者把非遗文化传承保护、文物保护、乡村特色村寨建设等工作有效结合,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和辅导。吉首市每年组织苗鼓、苗歌培训200多次,为基层培养文化人才18000多名;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等活动,发展吉首市民族幼儿师范学校、吉首市民族中学、矮寨小学等为州级非遗进校园示范基地;组织群众开展了“在灿烂阳光下——武陵山区(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成果展演”“苗族四月八”“矮寨百狮会”“钢火烧龙”等非遗项目的节庆文化活动。

泸溪县文化工作者以民族文化进校园为契机,在思源实验学校、泸溪县职中、踏虎小学等学校开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班,定期对学生进行辅导培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

文化产业促进乡村振兴

在“湘西苗绣:让妈妈回家”公益项目现场,绣娘埋首于一针一线间,在指尖传承着千年的手工技艺,文化工作者以苗绣为主打、非遗项目扶贫为核心、培训为抓手、市场为目标,让返乡的妈妈在指尖上绣出了一条发展产业致富的新路子,让山区儿童不再留守。截至2023年11月,仅湘西七绣坊便支持了1926名农村妇女带薪培训,吸纳了367名低收入人群就业,间接带动3000余人从事湘西苗绣相关产业,其中妇女占比75%,让300多个留守孩子的母亲返乡就业。

“让妈妈回家”苗绣创业培训基地。

在湘西州文创产品设计中,文化工作者紧密结合“神秘湘西”品牌,不断突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把非遗产业化,开创了“山谷居民”“春海挑花”“本顺竹艺”等文创品牌,极大地带动了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文化精品不断涌现

近年来,湘西州文化工作者喜获丰收,他们坚持“守正创新”,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间去,创作出了一批优秀可以传承的文化精品。

首创“演+宴+剧”的文旅演艺《德夯幻境》。

文化工作者参与演出的《德夯幻境》,首创“演+宴+剧”的文旅演艺新模式,似宴非宴、似剧非剧、似演非演,将苗家美食美酒与剧相融,以亿万年玄武岩山崖为天幕,以传统苗寨楼体为舞台,采用现代建筑解构艺术“穿透”手法对传统建筑再设计,将原传统建筑空间“复活”,开创性地打造了360度“回形”穿透式剧场,国庆期间场场爆满,座无虚席。

湘西高铁开通当日,由文化工作者黄摩崖等出品的《远行帖》MV全网首播,湘西人民喜迎家乡通高铁的热情被瞬间引爆,24小时内总播放量突破百万。《远行帖》紧扣“旅游内驱力”展开,邀请天下游客来与湘西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独特的自然风光亲密接触,号召大家积极解锁“坐着高铁玩转大湘西”的新玩法,来湖南相遇最美的诗和远方。


相关文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关闭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