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州非遗工作10年成绩显著

来源: 发布时间: 字体大小:

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开展10年以来,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成绩可概括为六个一

一是摸清了一个家底。即通过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摸清了全州非遗资源数量、存续现状,为科学保护夯实了基础。全州投入普查经费500余万元,完成了全州8个县市、164个乡镇、1969个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普查,普查非遗资源3200多项,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10大门类的全部。我州非遗资源存量居全省前列,数量为全省平均数的4倍。通过全面深入的普查,基本摸清了全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状况,了解和掌握了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基本环境、保护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二是完善了一套名录体系。即通过申报评审,基本形成了以国家级名录为重点、省级名录为骨干、州名录为基础、县市级名录为依托的四级目录体系。全州共有国家级名录24项、省级名录62项,州级名录239项,县市级名录729项,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计942项。被命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22人、省级传承人70人、州级传承人227人、县市级传承人641人。

三是建立了一批基地。即建立了34个非遗传习所,1个国家级生产性保护基地,12个州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

四是形成了一批品牌。即形成了苗族四月八、苗族赶秋、土家族摆手节等一批节庆品牌,土家族织锦、苗族银饰、湘西苗绣、踏虎凿花、湘西竹编等一批产品品牌,民族文化进机关进校园等一批活动品牌,刘代娥、田隆信、刘大炮、聂胡子等一批大师品牌。

五是形成了一个工作格局。即基本形成了党委政府牵头、人大政协督办、各职能部门参与落实的保护工作格局。

六是提升了一个共识。即湘西土家族苗族文化是湘西文化的根之所在、魂之所系,非遗保护和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文化强州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抓手。

相关文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
分享到:
关闭 打印